赶集是什么意思

天凌

"赶集"这词儿,听着就热闹!小时候跟着奶奶天不亮就出门,路上全是挑担的、推车的,人挤人吵吵嚷嚷,就为了抢个早市的好位置。可到底啥叫赶集?说白了就是——

赶集是什么意思

一、定期的大买卖

赶集就是固定日子的大市场。比如逢五逢十,十里八乡的人全涌到镇子上,卖菜的、杀猪的、补锅的、剃头的,连卖老鼠药的都扯着嗓子吆喝。这时候的镇子就像一锅开水,咕嘟咕嘟冒泡儿!

二、啥都能换

以前没超市,赶集就是"万能淘宝"。老太太挎一篮鸡蛋换布料,大叔扛两袋麦子打香油,小孩举着破铜钱买糖画。现在想想,那会儿的讨价还价才叫实在:"你这母鸡咋蔫头耷脑的?便宜五毛!"

三、消息八卦站

集上还是"新闻联播现场版"。谁家闺女出嫁了、哪块地遭了虫害,甚至县里干部调动的消息,全在卖豆腐的大婶和修鞋大爷的闲唠里。要是蹲半天,保准听全一整套《乡村故事会》。

四、手艺人大舞台

剃头师傅摆张板凳就开工,磨刀匠的吆喝能拐八个弯,编筐的老汉手指翻飞像变魔术。现在这些手艺少见了,可赶集那会儿,他们才是真正的"网红",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。

五、小孩的天堂

对娃娃们来说,赶集=过年!五分钱的麦芽糖能舔一路,两毛钱坐一次"吱呀呀"的木头摇摇马,要是缠着大人买串糖葫芦,能嘚瑟到下次赶集。现在商场游乐场再多,也比不上那会儿攥着挤在人群里的兴奋劲儿。

如今超市快递啥都有,可赶集那份热乎气儿却难找了。偶尔在乡下碰到赶集,还是忍不住凑上去——闻闻现炸油条的香,听听土喇叭放的《好运来》,仿佛又变回那个攥着奶奶衣角,眼睛不够用的小娃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