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1年的日历一页页翻过,日子像老黄牛拉车似的,慢悠悠却扎扎实实。那会儿没手机也没电脑,人们抬头看天低头看地,生活全凭一张纸片子记着柴米油盐、婚丧嫁娶。
一、日子怎么过?
1961年的人过日子,讲究“计划”。粮票、布票、油票,缺一张都寸步难行。家家户户的日历上画满圈圈杠杠——哪天领粮,哪天换煤,比现在的行程表还精细。老太太们常念叨:“日历撕一张,肚皮紧一分。”那年头,时间不是金钱,是活命的秤砣。
二、大事记啥样?
翻到4月12日,日历上肯定没印“加加林上天”,但消息像长了腿似的跑遍街头。村口大喇叭一响,老爷们儿撂下饭碗就往公社跑:“苏联人上天了!咱啥时候能造拖拉机?”日历角落歪歪扭扭写着“卫星”俩字,成了那年最提气的记号。
三、节气咋安排?
“立春啃萝卜,冬至包饺子”——日历上的节气就是行动指南。生产队队长扯着嗓子喊:“清明前种完花生,误一天少收三成!”孩子们却盯着“夏至”傻乐,因为这天能分到井水镇的西瓜。农忙时,日历被汗水浸得卷边;农闲时,撕下的纸页折成了纸飞机。
四、红白事咋办?
碰上日历印着“宜嫁娶”,全村老少都出动。新娘子借邻居的红袄穿,新郎官揣着攒了半年的糖票。要是翻到“忌动土”,连老太太挪鸡窝都得犹豫三天。白事更简单,撕张日历卷根烟,蹲墙根儿算“头七”的日子,烟灰掉哪儿,哪儿就是记号。
五、孩子盼啥呢?
娃娃们天天扒拉日历,手指头戳着“六一”不肯放。其实过节也就多颗水果糖,但糖纸能夹在课本里显摆半年。寒假用红笔圈出来,其实就放十天,还得出门拾粪。倒是日历背面的“九九消寒图”,每天画一笔,画完春天就来了。
现在看1961年的日历,纸都黄了,字也淡了。可那些挤在格子里的数字,分明能听见算盘声、广播声、孩子的嬉闹声。日子再难,人总能把日历过成故事——皱巴巴的,却透着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