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时候,街上还能看见不少骑二八大杠的,喇叭裤刚流行起来,收音机里放着《东方红》,人们见面打招呼还是“吃了吗?”——对,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年代感的年份。
75年:文革尾巴年
1975年,文化大革命还没完全结束,但已经快到尾声了。老百姓的日子虽然比前几年稍微松快点,但说话做事还是得小心,谁知道哪句话不对就惹上麻烦。工厂里还在搞“抓革命、促生产”,学校里学生一半时间劳动一半时间上课,课本里全是政治口号。这一年也有个重要变化: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了,开始偷偷搞点“整顿”,比如恢复铁路运输秩序、抓抓教育质量——虽然明面上还得跟着“阶级斗争”的调子走。
生活:粮票布票不能少
那时候买东西可不是有钱就行,粮票、布票、肉票、油票……缺一张都甭想买到东西。普通人一个月就二三十斤粮食定量,吃肉得凭票排队,能买块肥肉回家炼油就算改善生活了。家里有辆自行车相当于现在有辆宝马,结婚讲究“三转一响”(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手表、收音机),攒几年工资都不一定凑得齐。
大事:辽宁海城地震
2月4日,辽宁海城突然来了场7.3级大地震,房子塌了一大片,死了1000多人。但这次地震有个“神操作”——咱们国家提前发了预报,让老百姓跑出去躲了。这是全世界头一回成功预报大地震,后来还被联合国当案例研究。不过现在想想,要是没预报,伤亡肯定更吓人。
暗流:周总理病重
这一年,周总理已经病得很重了,但还在硬撑着工作。老百姓心里都明白,这位鞠躬尽瘁的总理恐怕撑不了多久。果然,转过年的1月他就去世了,后来才有了天安门广场的“四五运动”。而毛主席的身体也不行了,高层斗争暗潮汹涌,普通人虽然看不透,但总觉得“要变天了”。
尾声:新时代的苗头
别看1975年表面平静,其实底下已经在悄悄变化。邓小平的整顿虽然很快又被“四人帮”打压,但老百姓心里早盼着过安稳日子了。果然,三年后改革开放就来了,粮票布票慢慢成了老古董。现在回头看,75年就像冬天最后一场雪——冷是冷,但春天已经不远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