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牛道的由来 金牛道路线图

小编

🐂 金牛道的由来

金牛道(又名石牛道)的得名源于战国时期“石牛粪金、五丁开道”的传说。据《蜀王本纪》《华阳国志》等古籍记载:

传说背景:秦惠王欲伐蜀,但蜀地险峻难攻。他利用蜀王贪财的弱点,命人雕刻五头石牛,在牛尾下放置黄金,声称石牛能“日粪千金”。蜀王信以为真,派五名大力士(五丁)率千人开山辟路,迎回石牛。道路修通后,秦军沿此道南下灭蜀(公元前316年)。这条拖送石牛的道路即被命名为“金牛道”或“石牛道”。

历史实情:考古与文献表明,金牛道在战国前已存在雏形,蜀王可能仅对原有小道进行了拓宽修整。秦灭蜀后大规模移民,进一步巩固了此道的交通功能。

🗺️ 金牛道路线图

金牛道是连接四川与陕西的核心通道,全长约600公里,因时代变迁路线历经两次重大调整:

一、历史路线演变

1. 秦汉时期

路线:汉中 → 阳平关 → 白水关(今青川) → 昭化 → 剑门关 → 梓潼 → 绵阳 → 成都。

特点:绕行白水关,避开嘉陵江险段,但路程迂回。

2. 唐宋时期

优化路线:汉中 → 嘉陵江航道 → 广元 → 剑门关 → 成都。

金牛道的由来  金牛道路线图

特点:直穿嘉陵江峡谷(如明月峡),栈道密布,成为“全蜀必由之路”,李白感叹“蜀道难”即指此段。

3. 元明清时期

定型路线:汉中 → 烈金坝 → 五丁关 → 宁羌州(今宁强) → 牢固关 → 七盘关 → 朝天峡 → 广元 → 成都(或经阆中折西南)。

特点:因宁羌州设立,路线北段东移,更便捷稳固。

> 📌 关键节点稳定性:虽路线微调,但剑门关、昭化、明月峡等要隘始终为必经之地。

二、核心节点与地理特征

以下是金牛道的典型路线及重要节点概览:

| 路段 | 主要节点 | 地理特征与历史意义 |

|----------|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|

| 成都平原段 | 天回山(起点象征)→ 德阳白马关 → 罗江 | 天回山为成都北门户;白马关控扼南北,庞统殒命处;罗江为清代才子李调元故乡 |

| 川北丘陵段 | 梓潼七曲山大庙 → 翠云廊 | 文昌文化中心;翠云廊存8000余株古柏,树龄超2000年 |

| 秦巴山区段 | 剑门关 → 昭化古城 → 明月峡 | “一夫当关”天险,从未被正面攻破;昭化为水陆枢纽;明月峡六道交汇(栈道、驿道、水道、铁路等) |

| 汉中盆地段 | 汉中(终点) | 连接陈仓道、褒斜道,通向关中 |

路线示意图(简化版)

```

成都(金牛区)

├─德阳(白马关、罗江)

├─绵阳(梓潼文昌庙、翠云廊)

├─广元(剑门关、昭化古城、明月峡)

└─陕西(宁强七盘关→勉县→汉中)

```

💎 历史意义

军事与经济命脉:秦灭蜀后,金牛道成为输送巴蜀粮赋至中原的“国家级高速公路”,推动西南与中原的文化交融。

现代交通基石:川陕公路、宝成铁路沿金牛道线修建,印证其选线的科学性。

文化符号:沿途遗存如禁早婚碑(明万历)、古柏驿道、关隘城楼,串联起蜀地两千年的治乱兴衰。

> 今日探访建议:四川广元段(剑门关、明月峡)及翠云廊保存最完整,可直观感受古道沧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