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基本含义与演变
1. 原义
指“跟从你”或“听从儿子”,如《礼记·丧服》载“夫死从子”,强调女性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。
此义与亲属关系无关,属行为描述。
2. 作为亲属称谓的三种历史意涵
从子旧义(两汉至魏晋)
指伯父/叔父之孙(即堂侄),血缘关系为共曾祖父但不共祖父。
例:《后汉书·荀彧传》中,荀彧称从祖兄弟之子荀攸为“从子”,实为堂侄关系。
现代对应:堂侄(第三代堂亲)。
从子裹义(泛指远亲)
血缘更远的“子侄辈”统称,如从祖兄弟之子(族侄),甚至无明确世系的同宗晚辈。
例:《三国志·夏侯渊传》载夏侯玄于夏侯霸为“从子”,实为族侄关系(共高祖而非曾祖)。
此义使用较少,多见于谱牒或史书泛称。
从子新义(唐宋以后)
亲兄弟之子(即现代“侄子”)。
例:唐代徐铉《义门陈氏书堂记》载陈京“以从子褒为嗣”,陈褒实为陈京亲侄(兄之子)。
明清沿用此义,如崔铣《记王忠肃公翱三事》“得二从子”。
二、称谓差异与宗法背景
血缘层级区分:
旧义“从子”属堂侄(隔两代),新义“从子”为亲侄(直系旁亲)。
朱熹《朱子语类》误将旧义与新义混同,称“兄弟之子当称从子”,但中古时期亲兄弟之子应称“兄子/弟子”。
宗祧继承影响:
唐代宗法规定“无子者立同宗昭穆相当者”,优先选亲侄(新义从子),次选堂侄(旧义从子)。如陈京无子,立亲兄之子陈褒为嗣。
三、典型用例与文献佐证
| 时期 | 用例 | 所指关系 | 出处 |
|----------|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|
| 东汉 | 赵岐“与从子戬逃避之” | 堂侄(旧义) | 《后汉书》 |
| 三国 | 夏侯玄“於霸为从子” | 族侄(裹义) | 《三国志》 |
| 唐代 | 陈京以“从子褒为嗣” | 亲侄(新义) | 徐铉《义门陈氏记》 |
| 明代 | “伯叔之子曰从子” | 亲侄(新义) | 《正字通》 |
四、现代辨析要点
避免混淆:
读汉唐文献时,“从子”多指堂侄(如荀攸);宋以后文献多指亲侄(如陈褒)。
“从父子”“从祖子”等词更精确指向堂侄、族侄,但少用。
宗法变迁:称谓演变反映家族结构简化,唐宋后“从子”渐替代“兄子/弟子”,成为“侄子”通称。
综上,“从子”需结合时代与文本具体分析,其核心脉络是从远亲称谓(堂侄)转向近亲称谓(亲侄),体现了宗法制度的实践与语言习惯的流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