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时来富贵皆因命,运去贫穷亦有由”出自《水浒传》中华阴县史进章节的开场诗,凝聚了中国传统命理观与处世哲学。以下从文本溯源、思想内涵及文化脉络展开分析:
📜 一、句子出处与文本溯源
1. 《水浒传》语境
该句见于史进故事的开篇诗,原文为:“署往寒来春夏秋,夕阳西下水东流。时来富贵皆因命,运去贫穷亦有由。” 诗中通过自然循环隐喻命运无常,铺垫史进从富家子弟沦为逃犯的命运转折。史进因救少华山朱武等人烧庄逃亡,体现“运去”时个人努力难敌环境桎梏。
2. 命理典籍的呼应
《论衡·命禄篇》提出:“凡人遇偶及遭累害,皆由命也”,将人生际遇归为“寿命”(生死)与“禄命”(贫富贵贱),强调“命当富贵,虽贫贱之,犹逢福善;命当贫贱,虽富贵之,犹涉祸患”。王充以“凿沟遇湛、伐薪逢虎”比喻人力的局限,与诗句逻辑一致。
《增广贤文》亦有类似表达:“运去金成铁,时来铁似金”,进一步强化时运对财富的决定性。
💭 二、核心思想解析
1. “命”与“运”的辩证关系
“命”为先天定数:指个人无法选择的出身、禀赋及生命轨迹框架。如史进生于地主之家却最终落草,鲁达身为提辖反成逃犯,体现“命”的不可抗性。
“运”为后天变量:指阶段性际遇,如李吉拾得书信告发史进(“运去”),或主父偃从齐地受辱到汉朝拜相(“时来”)。王充指出“禄命有贫富,知不能丰杀”,强调智慧难改命定贫富。
2. 个人努力的边界
尽管命运主导,传统思想仍赋予人有限能动性:
道德实践:《天枢上相诸葛仙师启化真经》主张富贵者需“济人之急,恤人之困”,贫贱者应“忍苦耐劳,忏悔宿业”,以善行积累福报。
顺势而为:《增广贤文》警示“运去”时需守己安分:“力微休负重,言轻莫劝人”,避免逆势强求。
📚 三、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脉络
1. 儒家命定论与道德调和
孔子言“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”(《论语·颜渊》),但儒家同时强调“义命合一”。如王充虽倡命定,仍肯定“修身齐家”的价值,认为“行方便、修阴骘”可荫及子孙。
2. 佛道因果观的渗透
佛教“业力说”将今生贫富归为前世善恶,如《真经》云:“今生享福,乃是祖先有余德,或前生善果所荫”。
道家《太上感应篇》称“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”,主张以德行转化命运,与诗句形成互补。
3. 世俗文化中的现实表达
民间通过谚语强化命运意识:“命里有时终须有,命里无时莫强求”(《增广贤文》),既安抚阶层固化的焦虑,也劝诫安分守己以维持秩序。
🔍 四、辩证视角与现代反思
1. 命定论的局限性
王充揭露“智虑深而无财,才能高而无官”的社会不公,但将一切归因于命,忽视制度性压迫(如宋代土地兼并致史家庄覆灭)。现代视角更强调结构性因素与个人奋斗的结合,如马云出身普通却成富豪的案例。
2. 当代意义的重构
“时来”可解读为时代机遇(如改革开放),“运去”或指经济周期波动。诗句警示世人:顺境时需敬畏无常(如史进自负招祸),逆境中保持韧性(如鲁达仗义不改其志)。
💎 结语
此句浓缩了中国文化对命运的双重态度:承认客观限制,但不放弃主观修为。从《论衡》的处世智慧,均指向一种平衡——以“知命”之心接纳际遇起伏,以“立命”之志践行责任,方为应对富贵贫穷的终极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