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的脚步渐近,街头巷尾张灯结彩,家家户户飘出腊肉的香气,孩子们掰着手指倒数日子。这热闹的"过年"背后,藏着千年传承的故事与温情。
为什么春节叫"过年"?
"年"最初是神话中的凶兽,每逢寒冬便下山噬人。人们发现它惧怕红色、火光和巨响,于是用贴红纸、燃爆竹、守岁驱赶它。"过年"的本义是"熬过年兽的侵袭",后来演变为辞旧迎新的庆典。古籍《尔雅》记载"年者,禾熟之名",也暗合农耕社会庆祝丰收的渊源。
腊月里的准备:除尘与祭灶
"腊月二十四,掸尘扫房子",大扫除不仅是清洁,更寓意扫除晦气。北方会用新笤帚轻扫房梁,南方则用竹枝绑成长帚,连墙角蛛网都不放过。祭灶神时,人们用麦芽糖黏住灶王爷的嘴,希望他"上天言好事",带回吉祥。苏州一带还会供上糯米团子,称"廿四团",甜糯的滋味里都是祈愿。
年夜饭:舌尖上的团圆
年夜饭的每道菜都有讲究:北方饺子形似元宝,包饺子时偷偷塞,谁吃到就寓意来年发财;江南必有整鱼,吃一半留一半,象征"年年有余";广东盆菜层层叠叠,寓意"盆满钵满"。在福建闽南,一碗红蟳米糕必不可少——红蟳八足横爬,谐音"发",糯米则代表丰收。
守岁与压岁钱:时间的仪式感
守岁要留一盏灯到天明,古人认为这样能照亮来年前程。唐代宫廷通宵燃烛,宋人则在炭盆边烤橘子,香气里话家常。压岁钱最早是红线串起的铜钱,挂在孩子床头驱邪。《燕京岁时记》记载"以彩绳穿钱,置于床脚",如今红包虽变,长辈塞钱时那句"压住岁数"的叮嘱依旧未改。
爆竹与春联:红火里的新生
王安石诗中"爆竹声中一岁除",道出了未普及前的场景——人们焚烧竹节,噼啪声吓退年兽。贴春联时,糨糊要刷得均匀,老人说"歪了福气会溜走"。苏州桃花坞的木版年画、天津杨柳青的彩绘门神,都是民间手艺人对"新桃换旧符"的生动诠释。
拜年与庙会:人情味的流淌
初一一早,晚辈要跪拜长辈,膝盖沾土的刹那,是血脉里的敬畏。山东人拜年必磕头,潮汕人则端上"工夫茶",三杯浓茶敬亲友。庙会上,北京白云观的摸石猴、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傩戏,让千年风俗活了起来。
如今高铁飞机缩短了归途,视频通话连起了思念,但全家人一起包饺子时的面粉飞扬,午夜鞭炮响彻云霄时的相视一笑,仍是中国人心中最深的年味。